2012年9月7日,上海新眼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8家挂牌新三板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家眼科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市值1.7亿。挂牌新三板也推动着企业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疗影像设备数字化改造服务提供商。
上海新眼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眼光)是一家集医疗投资、医疗设备改造、眼科数字化新型设备开发、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坐落在张江示范区杨浦园(简称杨浦园)同济大学科技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软件企业、上海市明星软件企业、上海市“诚信创建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2012年,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中“支持分园改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政策的指导下,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得到了“对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或科技金融信用平台建档的实施股改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给予资助”政策的资金补贴支持。
新眼光成立10年来,已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医疗影像设备数字化改造服务提供商,除了扎实的研发实力,新眼光还建立了强大的营销网络,国内市场方面,以上海为核心向外辐射,在全国成立了5家分公司,发展代理商50多家。国际市场方面,建立了包括、亚洲、欧洲、美洲在内的分销合作伙伴,并与全球著名跨国集团在技术、市场、服务等领域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杨浦园有500平米的研发制造中心,研发制造中心主要承担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并跟踪国外的领先技术,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到国内市场,结合国内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国内市场的领先技术产品。已成功服务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等著名医院,产品经过临床验证,获得医院和患者好评。
入驻杨浦园带来两次机遇
“公司在上海发展的十年,其中张江示范区杨浦园提供了两次机会,我幸运地把握住了。”董事长汤德林如是说。汤德林所说的两次机会,一是当年选择落户在张江示范区杨浦园的同济科技园,一是在杨浦园提供的企业交流平台上,成功与券商对接新三板事宜。
2002年12月,汤德林退伍后,第一份工作是在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从事眼科设备的维修工作。“当时,正值数码时代取代胶片时代的转型关口,医疗器械成像设备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往的老设备价格一般都在70-80万左右,如果实行全部报废的话,对国家和医院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能够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话,一台设备只需要花费4-8万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汤德林回忆当时创立公司的情景时说。
于是,在几位教授的帮助下,成立了“温州威尔康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的研制出公司第一款产品“眼底荧光造影改造系统”,产品推向市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正当业务蓬勃发展之时,由于公司错过年检,当地工商部门吊销了营业执照,按照相关规定,作为法人的他两年内不能再在温州注册公司了。“很多业务没有公司可不行,经过综合考虑我们决定来上海发展,当时选择杨浦园的同济大学科技园作为注册地,就是看到了杨浦园区‘保姆式’的服务,不论是公司的证照办理、政策咨询、各类企业交流服务等做的都很到位。”汤德林告诉笔者。在园区的帮助下,成功注册“上海新眼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在新的地点上开启了新的征程。杨浦园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服务企业的交流互动沙龙。一次偶然的机会,汤德林在园区的推荐下,参加了一场新三板的说明会。由于当时没有设计企业路演,主办方为了避免冷场,临时拉汤德林上台讲自己的公司。没想到会后居然有3家券商提出要帮汤德林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2011年6月,汤德林和中信建投签订了新三板保荐协议。“其实,所有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复杂的,还要披露公司很多信息。22本申报材料,每本都超过一指厚,这些都是我们的团队没日没夜做出来的,公司很多员工都默默奉献了许多的不眠之夜。”汤德林激动地对笔者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9月7月新眼光在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确认后, 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挂牌(公司代码430140),新眼光由此成为新三板扩容 后首批挂牌的中关村之外的6家公司之一。从此,新眼光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政策支持带来新改变
“一句话,新眼光能够成功登陆新三板,就是要感谢张江高新区。”新眼光相关负责人王亦莉告诉笔者。新眼光挂牌期间,所有费用开销达200万元人民币,得到张江股改专项资金资助后,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在挂牌后的一年里,新眼光的软件著作权增加8项,注册商标新增1项,年销售额从2011年1038.5万元人民币增长到2012年2096.4万元人民币,净利润从119.2万元人民币增长到445.6万元人民币。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760.7万元, 同比增长125.6%,净利润1448.6万元。截至 2014 年 6 月30日实现营业收入 3163.72万元,净利润 1648.6万元。新眼光总资产为 9347.6 万元,净资产为 8299.58万元。“新眼光挂牌后,更好帮助企业迅速打开融资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企业目前已定向发行股票450万股,募集资金达3000多万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增加授信额度。在未挂牌前,向银行借款额度只有200万元,贷款银行在得知公司有主办券商与之签订新三板挂牌协议后,新增授信额度至1000万元,同步提高公司的信用等级。同时多家风投机构也积极要求投资入股。”汤德林在谈到新三板挂牌后给公司带来的变化时说。同时,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明显提升,加强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要课题,新眼光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集设计研发、工艺研发、技术设计室、系统测试室为一体的研发中心,各类研发人员25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研发中心的课题由以上几个科室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协助,共同完成研发课题任务。课题有产品研发所需相关的网络及其它硬件装备,既可以用于产品的研发,又可以用于进行公司相关产品的中试生产,未来的每一步发展都环环相扣。
园区架起发展进步桥梁
正是得益于新三板挂牌,新眼光拥有了充足的流动资金,能更好用于新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和推广,营销渠道的开发与管理。从而使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为社会做奉献。
随着新眼光的快速发展,杨浦园在政策对接服务、知识产品保护、投融资咨 询、技术研发平台对接等方面给予新眼光大量的无私帮助。
“我们一方面建设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我们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上海市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达成合作,共享研发测试设备,加速了公司新产品研发速度。新眼光的研发是三位一体的,研发中心的建设也离不开杨浦园及同济大学科技园的牵线搭桥。”汤德林告诉笔者。
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公司成功研发“手术显微镜录像系统”,并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这也是杨浦园推荐公司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果。据悉,通过与德国ZEISS公司合作,与其手术显微镜绑定,即德国ZEISS每卖出一台手术显微镜就会配套采购一套新眼光的录像系统。“这个市场规模比较可观,预计中国约有2万台,全球有5万台左右。”汤德林介绍。此外,新眼光还瞄准了裂隙灯数字影像系统、眼科PACS网络传输管理系统等的研发。新眼光将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探索国际先进技术,坚持参与国内外本技术领域的各种技术交流会,坚持走在本技术领域的前沿。当谈到园区对企业的服务时,汤德林动情地说:“一路有你,我们很幸福。”